楊陳德第二號交響曲-"失去恆星的行星"
作曲/楊陳德
Chen-Te Yang
Symphony NO.2 "The Lonely Planet"
在宇宙深處,存在著一些沒有恆星可以環繞運轉的行星,被稱為孤獨行星(Lonely planet),它們有的是從誕生時就沒有可依附的恆星,有的是原本運行的恆星衰亡了而成為在宇宙星河中流浪的孤獨行星....
2019年,作曲家楊陳德的妻子宋世芬因憂鬱症離開人世,做為楊陳德的妻子和夢響管弦樂團團員們的師母,宋世芬默默付出奉獻近三十年,成為支持楊陳德音樂夢想最強大的後盾...一直以來的妻子,好像恆星一般照耀著他,,温暖著他,讓他找到人生運行的軌道,而當妻子過世之後,楊陳德心中的宇宙瞬間崩塌,就如同失去恆星的行星,茫然無助的漂流在宇宙黑暗的天際...
在死亡蔭谷的絕境之地,歷經三年一千多個痛苦悲傷的日子,楊陳德在家人朋友和樂團孩子們的陪伴之下慢慢走出黑暗的角落,而在這期間他也正式受洗,得到耶穌基督的救贖,終於提筆開始創作第二號交響曲 "失去恆星的行星",這不僅是一首交響曲,更是他面對死亡、悲傷、痛苦之後…重新奮起完成的生命之歌 !
第一樂章
孤獨行星~
當我的恆星衰亡了,我就只是在宇宙星河中流浪的一顆孤獨行星....
Adagio-Allegro-Adagio
4/4拍, 奏鳴曲式
呈示部:一開始就由悲傷的第一主題"孤獨行星"揭開整曲的序幕,接著樂曲速度轉快,奔放熱情的16分音符群正是楊陳德17歲時寫的 "星河組曲" 前奏,之後進入第二主題"流浪行星",由雙簧管先吹奏出漂流在浩瀚星河中的旋律,接著長笛、弦樂先後演奏出這段旋律,而每一段旋律的結束,都引用17歲的楊陳德"星河組曲"之"流浪"的最後一個樂句,於是在跨越了40年的時空,完成兩個不同年代楊陳德之間的相互對話。
發展部:17歲少年楊陳德作品"星河組曲"前奏的16分音符群,在此第一小提琴先變型為四分音符慢板的形態出現,接著第二小提琴、大提琴在這組和聲進下以卡農的形式逐漸堆疊,轉調之後,速度突然變快,木管 、銅管依序加入堆疊,呈示部中的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的變形則不斷地漂流在這組卡農的和聲進行中,末段突然安靜下來,弦樂各部由低而高依次奏第二主題的原形,進入再現部。
再現部:經歷了由緩慢到激動再回到緩慢的發展部,如同跨越了一段艱難危險的星際旅程一般,呈示部的第一主題在此轉為祥和光輝的大調再現,但這個祥和的景象在第二段又回到了陰暗憂傷的小調而至最終結束。人生還是艱難啊!孤獨行星還是要獨自面對未來的孤獨旅程。
第二樂章
記憶的片刻~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時間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就像在失去妳的剩餘人生,時間一樣不再有意義,只剩下與妳在一起時記憶的片刻....
Adagio cantabile
4/4 ABA歌曲形式
樂曲一開始由弦樂奏出如吟唱般的主題,緩慢綿延有如宇宙中無止盡的時間長河,之後木管各部敘述著人生中一段段記憶的片刻,最终由弦樂各部由第一小提琴帶領下再回到開始的主題,浩瀚的宇宙,無盡的時間,卻只能留下記憶的片刻...
第三樂章
行星輪旋曲~
孤獨行星漂流到混亂的小行星帶,展開一段冒險刺激的旅程...
Allegro 4/4 拍
輪旋曲式
A段仍延用17歲楊陳德"星河組曲"前奏的和聲而創作出的新主題,管弦樂器間快速的轉換主題和伴奏的角色,。而特別在配器部份,作曲家首度嘗試用真實管弦樂器來模擬電腦音樂中的宇宙之聲音效,聽覺上產生了極特殊的效果。之後進入B段,楊陳德再用17歲的"流浪"主題為和聲背景,落漠的主題與A段的激烈形成明顯的對比,C段則運用到第二樂章記憶的片刻的的旋律加以變化並引導回到A段主題激動地結束本樂章。
第四樂章~ 耶穌 世人仰望之喜悅
我在宇宙深處,黑暗之中,持續茫然無措的漂流,突然遠方一束光芒映入,此時心中響起巴赫:耶穌~世人仰望之喜悦(Bach:Jesus bleibet meine Freude)....
Andante Maestoso
4/4拍~3/4拍
自由形式
弦樂奏出深遠的旋律向著宇宙更深處探索,在經歷一望無際的星河,突然遠方傳來由小號獨奏出巴赫 ''耶穌~世人仰望之喜悦" 的旋律,猶如在黑暗中的光芒,引領著孤獨行星走向榮耀的道路,而當距離光芒越來越近時,忽然又陷入黑洞之中,此時樂聲漸遠,光芒不再...孤獨行星再度被黑暗、恐懼所籠罩,處於一片混沌之中,就在最絕望之時,遠處小號聲再次傳來耶穌的召喚,心中告訴自己這次不再恐懼,不再錯失,奮力奔向遠方的光芒,此時,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孤獨行星主題與耶穌~世人仰望之喜悅相互對位展開,逐漸融合...孤獨行星不再孤獨,終於在浩瀚星河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軌道,踏上耶穌基督所帶領的榮耀之路!